澳门最快最准免费资料看澳门雷锋网

你的位置:澳门最快最准免费资料看澳门雷锋网 > 新闻动态 > 新闻动态

扛起新使命 谱写新篇章|让市民转角遇见守护 重庆全方位推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5:34    点击次数:105

\n

5月16日,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“扛起新使命 谱写新篇章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(第五场)——重庆市构建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体系新闻发布会,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、副局长邹瑜就相关情况进行介绍,市规划自然资源局、市住房城乡建委、市城市管理局、市交通运输委、市消防救援局相关负责人答记者问。

\n

以“大综合一体化”治理为牵引,重庆全方位推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

\n

\n

“2025年,我们将以‘大综合一体化’治理为牵引,构建‘五位一体’城市安全治理新格局。”发布会上,邹瑜表示,将从五个方面全方位推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。

\n

在压实各方安全责任方面,构建以责任为核心的城市安全监管体系,形成“一域出险、全域联动”的城市“安全者联盟”。

\n

在严格风险闭环管控方面,创新“防救一体化”机制,聚焦风险管控、隐患整治、应急处置3个环节,从责任到人、精准研判、分级管控、监测预警等8项制度着手,构建“三控八制”风险闭环管控体系。

\n

在开展突出问题整治方面,聚焦危险化学品、电动自行车、超限货车等影响城市安全的重点行业领域、重点场所、重点设施、重点问题,扎实开展突出问题整治。

\n

在加强应急响应保障方面,健全市、区县、乡镇(街道、园区、功能区)、村(社区)、重点单位“三级政府五级网络”应急救援指挥、预案、队伍、物资装备、值班值守、救灾救助体系。

\n

在大力推进社会共治方面,有效整合应急管理网格体系、网络平台机构、网格员和防治员、业内专家、社会公众等社会资源和力量,形成协同防范应对事故灾害合力,筑牢城市安全人民防线。

\n

未来,重庆将努力构建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体系,打造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安全韧性城市标志性成果,让市民转角遇见守护、推门即是安心,获得稳稳的安全感、幸福感。

\n

以“数字应急”建设为突破口,推动城市安全治理迈入智慧化新阶段

\n

数字重庆为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数据基础,在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,重庆有哪些突破性进展?

\n

邹瑜介绍,近年来,重庆以“数字应急”建设为突破口,推动城市安全治理迈入智慧化新阶段,打造了“数字应急(综合应用)”平台,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、多部门协同为基础、智能应用为抓手的城市安全治理中枢,运行以来应急响应速度实现300%的跨越式提升,资源调度效率跃升150%,用科技力量重塑城市安全防线,实现全市安全“可感、可防、可救”。

\n

在“可感”方面,强化智能预警,实现风险感知“一张网”。以气象预警为“发令枪”,全市102万关键责任人实现“一键触发、精准响应”。可监测包括电梯困人报警、燃气管道压力值、水库水位等89类实时数据、1.1万余个感知设备、120万路监控及1800余台套专业监测设备,构建起危险化学品、矿山安全等领域“三个100%”监测预警体系。创新“五色图”风险体征管理(红橙黄蓝绿分别对应特重大、重大、较大、一般、低风险等级),动态更新41类3.8万个灾害隐患点,120万条风险普查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“一图统览”,涵盖自然灾害、事故灾难、社会安全等25类风险提示信息实现“秒级推送”。

\n

其次,在“可防”方面,强化模型分析,实现从风险研判到处置方案的“一键智达”。

\n

运用AI推演,创新前瞻型事故灾害AI分析智能体。首创“致灾因子+承灾体”智能分析模型,洪涝、地灾等风险趋势图自动生成,“风险在哪、威胁谁”一目了然。

\n

在“可救”方面,强化立体指挥,打造高效型应急救援指挥中枢。整合各类项目,打造“天眼+地网+人防”立体指挥体系,现有100余架无人机织就“天空之眼”,300台布控球与百万级监控构建“地面矩阵”,7000套单兵装备配备北斗定位系统,空天地一体作战。

\n

部门协作发力>>

\n

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:

\n

构建地害风险预警体系,打造韧性城市“防护盾”

\n

\n

当前,重庆正在开展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相关规划工作,具体有哪些措施来提升城市的安全韧性水平?

\n

对此,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、二级巡视员、总工程师鞠广表示,主要包括三个方面,在严守底线方面,夯实国土空间安全底座,撑起城市发展“保护网”。统筹划定城镇开发边界,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,划定洪涝、地震等风险控制线,避免灾害风险源与建设空间重叠,全面锚固城镇高质量发展基础。

\n

在规划统筹方面,加强多跨协同和数字赋能,构筑综合防灾减灾“护城河”。构建危岩地灾、高楼消防、应急避难等12个数字化场景和小流域地灾、渝耕保、城市规划统筹等数字化应用,实现跨部门方案协同和信息共享,避免新建项目空间打架。

\n

在灾害防控方面,构建地害风险预警体系,打造韧性城市“防护盾”。 形成了市级以小流域、区县级以微流域为单元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机制,可根据气象、降雨、地质等多因素判定风险区和风险等级,切实织密地灾风险预警“一张网”。

\n

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:

\n

持续推进管线数字孪生建设,重点做好这三件事

\n

\n

重庆正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地下管线进行智慧管理,具体做了哪些工作?

\n

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成员、副主任、新闻发言人席红介绍,目前主要利用数字孪生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推进地下管线的数字化、智能化管理。

\n

“数字孪生简单的说,假如你有一辆自行车,在你的手机上有一个完全相同的3D模型,这个模型能实时显示车胎的气压、链条的磨损状况,甚至还能预测哪里可能会出故障。”席红介绍,通过利用数字孪生技术,建成管线数字孪生系统——“数字管线”,让原本在地下看不见的管线变成“看得见”,为管线安全运行保驾护航,助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。

\n

下一步,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将持续推进管线数字孪生建设,重点做好三件事:加快全市管线数字孪生和感知体系建设,推动“数字管线”扩面提质。挖掘应用场景,强化AI支撑,提升“数字管线”实战能力。加强推广应用,为管线安全运行、工程项目建设等提供服务。

\n

重庆市城市管理局:

\n

形成“风险一张图”,实现“一点一档案、一险一管控”

\n

\n

“重庆作为超大城市,运行系统庞大复杂,风险隐患点多面广。”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曹阳介绍,用“一张图表”摸清风险底数,让隐患无所遁形。通过建立风险基础数据库,将风险点划分为“红橙黄蓝绿”五级,精准标注位置、等级、责任单位等信息。目前,试点区县已归集地下管网1700余公里、桥梁隧道384座,识别重大风险点1408个,形成“风险一张图”,实现“一点一档案、一险一管控”。

\n

用“一个平台”赋能智慧监管,让治理耳聪目明。依托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,整合公安、交通等部门2.9万路视频监控,接入2000余个物联感知设备,实时监测桥隧、窨井盖等设施的运行状态。通过AI算法动态分析温度、人流、气象等69类风险因子,实现风险等级自动调整,预警信息实时派发。

\n

用“一套机制”推动协同共治,让责任落地有声。创新建立由市、区两级城市运行安全办公室统筹,22个部门协同,属地街道、社区网格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。制定“一类一案”应急预案和“一点一策”处置标准,明确风险巡查频次、应急物资储备等要求。

\n

重庆市交通运输委:

\n

构建运输全要素、全链条风险防控模式

\n

\n

道路运输安全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,特别是班线客车、旅游包车和危化品运输车发生事故,极易造成群死群伤。

\n

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党委委员、副主任任洪涛表示,重庆在推动道路运输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中,全力构建运输全要素、全链条风险防控模式,例如针对车辆“进场、装载、运输、救援、卸载、评价”全链条,迭代升级“渝运安”电子运单,将传统运单“只管经营”拓展到“管安全生产”。进场前,企业在“渝快办”提交运输计划,系统自动比对交通、公安涉及人车资质与货物相容性等35项指标,比对不符合、运单作废。

\n

下一步,将加大运输全要素、全链条风险防控模式复制、推广力度,加快向重型货车、网约车拓展,力争2025年底风险防控覆盖人数从3.8万突破到9万,车辆数从2.5万突破到10万。同时推动“信用+”和“保险+”,对长期低风险企业给予保险费率下浮、绿色通道等激励,提升企业“想管安全”的意识和“管好安全”的能力。

\n

重庆市消防救援局:

\n

依托“高楼消防码”实现“一楼一牌”标识化管理

\n

\n

近年来,全国多地因人员密集场所违规动火作业及建筑保温材料问题,引发重特大火灾事故。

\n

重庆市消防救援局副局长刘梅梅表示,自2025年3月起至2026年12月,市消防救援局、市住房城乡建委、市应急管理局、市经济信息委、市市场监管局等24个部门,联合开展人员密集场所违规动火作业及建筑保温材料专项整治行动。

\n

例如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专项整治,范围覆盖医院、学校、养老院、幼儿园、劳动密集型企业,以及宾馆、饭店、商场、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。

\n

还将对高层民用建筑外墙保温系统开展排查,依托“高楼消防码”实现“一楼一牌”标识化管理,市民可通过扫码了解建筑保温材料燃烧性能、防火要求等关键信息。同时,要求保温材料标注产品名称、燃烧性能等信息,鼓励企业运用二维码、电子标签等技术,完善产品溯源管理,实现生产、销售、使用全流程监管。

\n

目前,各区县及相关部门已全面开展整治工作。

\n

上游新闻记者 张皓 摄影 任君